隨著《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以及國家去年開始為礦泉水新標準征集意見,溴酸鹽可以致癌——這個隱藏在中國飲用水業10余年的“秘密”浮出水面。(見6月3日《信息時報》)
2007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礦泉水年會曾專門就溴酸鹽話題進行過內部討論,當時《信息時報》一名記者“混”進會場,得以聽到了一些行業內幕。其中,樂百氏飲用水生產總監直言不諱說:過去由于廣大消費者和媒體并不了解溴酸鹽為何物,這使得當時行業非常慶幸。但是,溴酸鹽這個“怪物”遲早會被消費者所了解。不是狼來了,而是狼真的要來了!他神色凝重。
而在國際上,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環保局所規定的飲水中,溴酸鹽最高允許濃度在10μg/L以內。2004年3月,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在英國銷售的Dasani 瓶裝水,在一次抽查檢驗中被發現溴酸鹽含量遠超過英國規定的飲用水標準,導致該公司在歐洲地區回收50萬瓶Dasani 瓶裝水。
可我們呢?媒體和消費者對此不知情,竟然是行業的“慶幸事”!一個行業在金錢利益面前,竟然把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全拋棄到九霄云外!為啥他們要這樣做?
由于國家的飲用水標準對菌落總數限定在50cfu/ml,因此,各廠家在大量使用臭氧進行殺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種副產物——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定為2b級的潛在致癌物:溴酸鹽。長期飲用含有微量溴酸鹽的飲用水,將增加癌癥的患病率?墒,如果廠家降低產品中溴酸鹽的含量,那么水處理和設備的成本將加大,企業生產成本會增大,利潤會減少。
作為飲用水管理部門和廠家都應敬畏生命,及早出臺嚴格的標準,盡快將溴酸鹽問題公布于眾。同時,礦泉水生產廠家要及早更新生產工藝和設備,使溴酸鹽含量及早與國際接軌,以免再侵害公眾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