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界水資源匱乏的大背景之下,污水的再生與回用尤為重要。技術路線的選擇是污水再生和利用的基礎。在污水再生回用的道路上我們將何去何從呢?6月19日下午,在中國水網和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辦的“2008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北京城市排水集團的王洪臣總工程師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解釋。
王洪臣從水質和水量兩方面探討了我們國家污水處理的發展趨勢,以及可行的技術路線。他首先總結了近十五、六年來,我國污水處理領域的幾個關鍵發展的環節。他說,2002年的GB18918標準開始發布之后,絕大部分污水處理廠普遍執行的是一級B的標準。在2006年國家環?偩謱2002年的標準做了一個修改,要求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水排入重點流域執行一級標準的A標準。從這開始,全國的污水處理廠開始了全面的升級改造。
“來水雖多,存下的卻在減少;人多、業大、用量大,且越來越大”,王洪臣對我國水資源使用情況進行了很好的總結。他指出,當用水量接近可用水量時,為了生存,生態環境用水量將為零,沒有基流,河湖皆干。事實上,這一狀態在華北和西北已經出現,并迅速向南北推進,有星火燎原之勢。所有人都向往著五六十年代的水,既要那時的水質也要那時的水量,他說。
王洪臣還對人工處理與生態處理的技術路之爭以及可行的污水深度處理技術、單行技術等技術路線進行了分析。他提出,基于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水環境狀況,我們不贊成生態處理,因為生態處理技術路線的背后是不生態。以濕地和穩定塘為代表的生態處理工藝,本質是讓部分污染物進入了環境,“地”和“塘”都是環境,尾水中的污染物恰好是高污染強度的難降解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