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產業發展成熟的歐美發達地區,環境服務業的比重通常在50%以上。據統計,2008年我國環境服務業的產值約1100億元,占環保產業產值的20%左右。由此可見,國內環境服務業的發展尚處于產業化初期,設備制造和工程仍占產業的主導位置。
環保部發布的《關于環保系統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著力培育環境服務業為重點。國內環境服務業的發展蓄勢待發。
環境服務業的發展是一項經濟工作。國內環境服務業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個新要求,是環境設備制造和工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政府采購環境服務是環境服務業發展模式的創新點。太湖滇池數百億的投資,卻一直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政府采購工程,工程完成就付錢給企業,企業無需對環境效果負責,治理效果不能持續。環境服務業則是讓專業的環境企業直接面對環境效果的,政府則是為環境效果而付費。兩者在花費內容上可能相似,但通過政府采購服務取得的效果將是明確而持續的,而且政府支付的周期會延長,利于解決政府的融資困難。
環境服務業的市場模式是合同環境服務,即用戶只有獲得了既定的環境效果,才付費給治理企業。以合同環境服務為代表的環境綜合服務業以環境服務總包為出口,包括咨詢、運營、工程、裝備制造、投融資等各個產業單元,是對已有產業環節上綜合,可以整合零散、虛弱的產業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