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次由暴雨導致的城市內澇問題主要是有哪些因素造成的?遇到此類極端天氣,應建立怎樣的應急機制才能維護正常秩序和確保公眾安全?
王嵐:城市出現內澇的因素主要有:
⑴ 遭遇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極端暴雨大風天氣,降雨量大,出現積水是很正常的現象;
⑵ 排水設施、管道設施、泵站等設計能力偏低,管網老舊;
⑶ 近幾年很多城市干旱缺水,水利部門不愿意將河道的水外排,致使管道頂托,導致暴雨來臨時河道水位急速增長,城市內的積水無法排放出去;
⑷ 其他一些因素。
每個城市都有應急預案機制,但是遭遇極端天氣時往往導致交通不便,甚至癱瘓,人員無法及時安排到位,無法及時采取措施。因此現在很多城市提前采取措施,即在預報有暴雨天氣來臨時,就派人員到各個指定地點就位,當發生問題時便能及時解決。
周玉文:中國目前正處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財富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原來的河流和濕地都沒了,可以滲水的地面都變成不滲水的水泥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逐漸改變,市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但是排水設施卻沒有跟上城市化步伐,導致了多處積水,交通擁堵狀況的發生。
現代城市地面建設花費和地下基礎設施花費應該基本等量,地上越繁華,地下支撐起這種繁華的投入就越大。中國在之前的發展一直“重地上、輕地下”, 改革開放以后地上的建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排水等地下基礎設施的發展,難以支撐城市日益發展的需要。
排水系統設計標準低,北京最常用的排水標準設計是一年一遇,比這個標準更大的雨就排不走了。有些設計標準甚至達不到一年一遇。一旦降雨超標,路面就會產生積水。北京現有的城市排水系統只能應對小到中雨的降雨規模,加上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極端天氣,降雨量加大,勢必造成內澇發生。
宋迎昌:近日多次由暴雨導致的城市內澇問題,表面看是極端天氣造成的,實質是長期以來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設渺視自然規律、破壞自然法則而造成城市應對自然災害能力下降形成的。眾所周知,從大的區域尺度來看,城市只是一個點,而區域是一個面。城市內澇,根本原因不在城市內部,而在城市外部,也就是城市所在的區域。改革開放以來,各地都把追求GDP增長當做主要目標來抓,發展工業、道路建設、開發房地產、搞旅游開發、搞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等等成了主要抓手,在大干快上的時代氛圍下,這些項目落實到土地上很少考慮自然地貌環境的防洪排水作用,于是許多具有自然排水作用的溝渠被填平了,許多具有蓄水作用的濕地被開發了,許多河流的河道被搞建設了,許多具有涵養水源的天然森林植被被沒有生態價值的人工植被取代了,造成偶然極端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不能依靠自然環境進行正常排泄,最終涌入城市形成內澇。當然,城市內部排水管網設施不完善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試想,如果區域的自然排水能力下降了,城市管網系統再完善也無濟于事。
遇到此類極端天氣,城市應該建立一個全天候、反應快、人性化的應急機制,也就是對天氣變化過程要實時監控、對地面積水狀況要及時了解、對交通擁堵要及時疏通、對居民出行要給予人性化關懷。在這方面,許多城市做得很不到位。
戴慎志:多次由暴雨導致的城市內澇主要有下列因素造成:
⑴暴雨強度過大,遠超過城市防澇標準;
⑵城市建設所致的滲水地面大幅度減少,雨水徑流系數發展重大變化;
⑶城市內部和外圍河流水系淤塞、斷堵、所滯納水面積和容量不足、流速不快、流量不暢;
⑷城市現有排水設施和管網容量不足、運營效率低;
⑸城市缺乏科學、合理的雨水儲存、利用的空間、設施和措施;
⑹城市缺乏統籌協調、嚴密有效的防洪抗澇應急機制。
鮑慶:(1)城市排水系統脆弱是此次內澇發生的直接原因。(2)地面雨水滲透能力差也是發生城市內澇的原因之一。(3)主城區的人口負載嚴重過多也是城市內澇不可以忽略的另一原因。(4)當遇到暴雨等極端天氣時,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通過公共信息平臺,向居民發送極端天氣信息,建議居民減少出行;第二,配備人員,加強交通安全疏導。第三,對積水進行實時監測,防止疫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