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用污水來源及成分復雜,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學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等,具有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等特征,不經有效處理會成為一條疫病擴散的重要途徑和嚴重污染環境。
醫用污水處理的原則是:分質分流,局部分隔治理,把污染就近消滅在污染源。主要處理方法為沉淀與消毒。目前,我國常用的消毒劑為液氯,近年來,為了提高消毒效率及不產生二次污染多趨向采用臭氧化法消毒,消毒處理后均可達到排放標準。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常采用石灰消毒法及高溫堆肥法進行處理。
二、醫用污水處理工藝介紹及比較
醫用污水處理所用工藝必須確保處理出水達標,主要采用的三種工藝有:加強處理效果的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簡易生化處理。
2.1工藝選擇原則為:
A、傳染病醫用污水處理必須采用二級處理,并需進行預消毒處理
B、處理出水排入自然水體的縣及縣以上醫院必須采用二級處理。
C、處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下游設有二級污水處理廠)的綜合醫院推薦采用二級處理,對采用一級處理工藝的必須加強處理效果。
D、對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小型綜合醫院,條件不具備時可采用簡易生化處理作為過渡處理措施,之后逐步實現二級處理或加強處理效果的一級處理。
2.2一級強化處理
對于綜合醫院(不帶傳染病房)污水處理可采用“預處理→一級強化處理→消毒”的工藝。通過混凝沉淀(過濾)去除攜帶病毒、病菌的顆粒物,提高消毒效果并降低消毒劑的用量,從而避免消毒劑用量過大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
醫用污水處理的一級強化處理一般采用混凝沉淀、過濾、氣浮等工藝。過濾的固液分離方式需要反沖,操作管理較為復雜,而氣浮工藝中氣體釋放易導致二次污染。所以醫用污水中一般采用混凝沉淀工藝。
醫用污水經化糞池進入調節池,調節池前部設置自動格柵,調節池內設提升水泵。污水經提升后進入混凝沉淀池進行混凝沉淀,沉淀池出水進入接觸池進行消毒,接觸池出水達標排放。
調節池、混凝沉淀池、接觸池的污泥及柵渣等污水處理站內產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運。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加強處理效果的一級強化處理適用于處理出水最終進入二級處理城市污水廠的綜合醫院。
2.3二級處理工藝
二級處理工藝流程為“調節池→生物氧化→接觸消毒”。醫用通過化糞池進入調節池。調節池前部設置自動格柵。調節池內設提升水泵,污水經提升后進入好氧池進行生物處理,好氧池出水進入接觸池消毒,出水達標排放。
調節池、生化處理池、接觸池的污泥及柵渣等污水處理站內產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運焚燒。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傳染病醫院的污水和糞便宜分別收集。生活污水直接進入預消毒池進行消毒處理后進入調節池,病人的糞便應先獨立消毒后,通過下水道進入化糞池或單獨處理。各構筑物須在密閉的環境中運行,通過統一的通風系統進行換氣,廢氣通過消毒后排放,消毒可采用紫外線消毒系統
好氧生化處理單元去除CODcr、BOD5等有機污染物,好氧生化處理可選擇接觸氧化、活性污泥和高效好氧處理工藝,如膜生物反應器、曝氣生物濾池等工藝。采用具有過濾功能的高效好氧處理工藝,可以降低懸浮物濃度,有利于后續消毒。
文章相關鏈接:大河水網:http://m.thedestinationang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