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水環境、水質水量的變化等,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您怎么看待這些問題?
伍新木:幾十年來,在對區域經濟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從縣到省,幾乎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母親河、母親湖、母親江”。流域不僅決定了區域生態的共生性,還決定了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共生性,流域對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流域的水資源安全直接維系著每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大家都重視水,但是,水問題卻越來越嚴重了。
記者:在您看來,我國的水安全狀況,主要有哪些問題?
伍新木:過去幾十年來,水體污染,水利用效率不高,水浪費嚴重,部分水功能喪失等問題越來越嚴重,有人概括為“五患”,即:水多為患、水少為患、水不勻為患、水污染為患、水浪費為患。
我們對中國水安全現狀不僅要這樣平面地作出評估,更需要科學系統的評價。應該看到,中國的水安全已不是單純的、單一的水污染,它已經演化成水生態系統性的危機。水文、地下水、水汽、降水、蒸騰、徑流,水在循環過程中,因為水量水質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江河湖海流域生態,土壤地下水生態,大氣生態,進而影響動植物生態和人的健康,水污染呈現復合性、流域性、長期性的特征。
記者:您認為,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伍新木:既然是水生態系統性危機,就必須依靠系統性治理,靠諸多部門協同治理,靠全社會整體治理,靠早治理,靠源頭治理,靠工程性措施和制度創新結合來治理,靠政府和市場化手段結合來治理,我們把這稱之為治水方式的轉型。
記者:在您看來,治水方式的轉型,是一種設想呢,還是已經開始了?
伍新木:我認為,已經開始了。2011年,《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被列為中央一號文件,同年7月,中央又專門召開了一次水利工作會議,針對我國水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的水利現代化的目標和戰略思路,提出了要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三條紅線”的監測和管理體系建設,實現中國水利建設的現代化。中國水安全建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中國正在加大水安全建設力度,遏制水生態惡化的勢頭,努力使水生態狀況出現整體的全面的真正的好轉。政府與市場、法律與文化、工程與制度、城市與鄉村、單項與系統、節水與調水的6個有機結合的治水模式,正日益深入到實際工作中。
記者:您覺得,水安全建設,最關鍵是什么?
伍新木:水安全建設最重要的突破口是實施水資源的資本化、市場化改革,改變水資源無償低價占用的狀況,讓水資源的價格能充分反映水資源的供求關系和稀缺性,反映水的全部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反映水環境水生態的治理成本和修復成本。
記者:在您看來,治水有規律可循嗎?
伍新木:治水、管水要按3個規律辦事:一是水往下流遵循水的自然規律;二是水往上流遵循水的經濟規律,經濟效用的最大化;三是水往“人”流遵循水的社會規律,以人為本。
在管理、分水配水實踐中,若三者發生矛盾怎么辦呢?要按照生命水、安全水、經濟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水“六水統籌”的原則,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因水制宜。
記者:您對中國水安全建設前景樂觀嗎?
伍新木:我一直是樂觀的。你看今年的《福布斯》富豪榜單,宗慶后又以100億美元的凈資產再登中國首富寶座。這是一個“悲劇”。中國改革開放近35年,卻成就了一個“賣水”的老板成為中國首富,這是因為,持續30多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提速的同時,也加速了水資源污染。但同時,它又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正因為“娃哈哈”現象的引領,將來中國的水務產業、水環境治理、水務金融、水板市場會十分活躍。
文章相關鏈接:大河水網:http://m.thedestinationangels.com/